首页 > 硬件数码 > 数字家电 > 行情 > 正文

智能电视升级Android4.0 消费者接受度尚弱
2012-04-18 11: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李光焱  我要评论()
字号:T|T

智能电视升级Android4.0消费者接受度尚弱

智能电视升级Android4.0消费者接受度尚弱

e界风云

电视机跨界IT Android 4.0上“屏”

文、图整理/记者 李光焱

“这款新品采用Android 4.0操作系统,具备语音、手势操控功能……”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说辞,不要想当然认为是在推介一款手机,它更可能是在描述一款电视——无论是被称作智能电视,还是云电视,总之不是手机。进入4月,中外厂商密集推出的新品具有一个新特征:与智能手机一样,采用安卓最新的4.0系统,电视集体向IT转型。然而,无论怎样的说辞,消费者依然觉得“蒙查查”。有厂商则直言:为了推陈出新不落伍,即便是噱头也必须如此。一边是日本彩电厂商的普遍性巨亏,一边是IT化的转舵,彩电厂商亢奋的举动,能否实现将用户拽回客厅的自我救赎?

电视变异Android 4.0上身

电视、手机、电脑、Pad,曾经它们之间的区隔非常明显。如今,这一切因为开源的操作系统Android 4.0而发生改变。电视的变异最明显,从广电节目接收器变身为“大屏电脑”。最能透视这一转型的,是IT厂商联想将于5月8日上市的智能电视K91。该款电视被视作国内首款展示的Android 4.0电视,率先出现在2012CES展上。

随后,彩电厂商的安卓热一发不可收拾。创维“云健康”电视、康佳“同步云”电视、TCL云电视以及海信“Live Smart”智能电视等几乎同步推出。“长虹的Android 4.0电视也很快上市,直接从Android 2.3系统升级就行。”4月13日,长虹广州销售分公司总经理张林告诉记者,该系统可以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设备,且没有最低硬件要求,现有的Android 2.3均可升级。这也为智能电视的统一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国产品牌与索尼、LG等的谷歌TV、三星智能电视、苹果iOS TV,组成IT化的集团军。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表示,基于强大的操作系统,电视不再是单纯的节目接收器,而能够支持多媒体应用,接入互联网,连接电视程序应用商店。用户的操作体验也跟手机差不多,可以安装、删除第三方应用程序,并能够实现语音、触屏、手势等人机互动,还可以与手机、Pad、PC等其他个人智能终端实现互联互通。

智能电视消费者接受度尚弱

“用机顶盒搞两个遥控器都让人觉得麻烦,如今智能电视又搞这些新花样,真的很难适应。”市民张先生如是表示。上周末,记者在卖场随机与选购电视的用户聊天发现,虽然彩电厂商将操作系统作为电视转型的必要条件,但市民的接受程度却不高。

能上网,能下载应用,能用语音、手势、触摸操控、能玩体感游戏,能发微博聊QQ、点播回放……智能电视的功能俨然向电视、智能手机看齐,但电视需要这些新玩意吗?“我上班有PC、手机,休闲有iPad和手机,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功能的电视。”公务员乐先生告诉记者,对于目前铺天盖地的智能电视信息,还是持观望状态。

“一个上午销售了70台长虹电视,基本是LED+3D功能的电视。”在长虹13日智能家庭佛山行的活动中,智能电视的LED显示技术和3D功能才是消费者选购的重头戏。

据调查,智能电视目前接通率仅为40%。即在购买智能电视的用户中,只有40%真正使用了智能电视提供的功能。

电视亏损阴影下的自我救赎

“即便是噱头,我们也只有硬着头皮上,这样可以提供电视产品单价。”日前,一位国产彩电厂商市场部人士向记者坦言,现在做电视利润率太低,只有逼着自己不断造概念,炒热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更高价格的上市新品。而他说这番话时,台上的“云电视”视频正在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此期待的,包括中外所有彩电厂商。

然而,从日本传来的彩电压力不言而喻。截至3月31日的2011财年,索尼的亏损达到5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5亿元),是此前预期数字的两倍多,创下22年来最差纪录。而夏普的损失也达到3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比2月份预期的数字多31%。“各彩电厂商的产品策略高度雷同,缺少内部的破坏性创新,很难让消费者看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电视。”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

同样致力IT转型的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日前向记者直言,部分企业促销风气不好,“云功能”被夸大了。智能产品普及仍然要回归用户体验,简单易用地“观看”电视仍是最基本的诉求。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Android 智能 电视

责任编辑:吴才刚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