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硬件数码 > 数字家电 > 业界 > 正文

广色域技术PK,纯色硬屏力压量子点液晶
2017-05-16 14:09:54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热潮席卷整个彩电行业。因此,消费者对彩电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画质就是推动彩电行业技术升级的主旋律。在“画质为王”的今天,广色域已经成为电视领域非常流行的技术标准。因此,众多彩电厂商为顺应消费者们的需求,推出了采用广色域技术的电视产品,而液晶电视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纯色硬屏产品和量子点液晶产品。那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哪一个电视更加优秀呢?

这个话题也引发了影像科学专家、浙江大学徐海松教授极大的兴趣,为了对广色域电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徐海松教授选择了量子点液晶电视以及纯色硬屏电视创维Q8两款广色域电视作为测试样本,在保证样本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了定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纯色硬屏技术不受可视角度限制,是真正的广色域电视技术;而且纯色硬屏采用纳米材料过滤杂光,比量子点液晶的色彩更加真实。

纯色硬屏不受可视角的限制,是真正的广色域电视

如今,在呼吁“回归家庭”的浪潮下,电视也重回娱乐中心,成为了感情交流的重要输出窗口。因此,一款真正不受可视角限制的广色域电视才是消费者的心头爱。

徐海松教授选择了市面上的两种广色域产品——纯色硬屏创维Q8产品和量子点液晶产品,测量了其随可视角变化的广色域维持率。

众所周知,广色域是量子点液晶电视引以为傲的卖点,但实验结果却叫人大跌眼镜。测试结果显示,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大,量子点液晶电视的色域面积迅速收缩,其白点也发生了很大偏移;而纯色硬屏电视创维Q8的色域面积几乎不随观察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其白点的变化也不大。以正常情况最大观看角度40°为例(相对于正面观察),纯色硬屏电视创维Q8仍能保持相对于正面观察时97.5%的色域面积,而量子点液晶电视只能达到73%的色域面积,竟然损失了27%的色域面积,画质效果可想而知。甚至在观察角度80°的情况下,纯色硬屏电视依然能达到96.3%的色域面积,这是量子点液晶电视无法企及的。也就是说,在侧面40°和80°位置观看时,纯色硬屏电视的色域面积几乎没有损失,可以得到与正面观看时近乎同样的效果;而量子点液晶电视则会出现非常大的色彩偏差。由此看来,纯色硬屏电视称得上是一家老小从任何角度都能观看到广色域的真正的广色域电视。

3fcb97e1bc76ef367809f09a98bf7a87

纯色硬屏电视与量子点液晶电视在不同观察角度下的色域比较

QQ截图20170516140749

纳米材料过滤杂光,纯色硬屏比量子点液晶色彩更真实

这些年,色彩改良技术一直都是液晶电视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前,量子点技术以“液晶显示改良”的解决方案而获得“短暂认可”,但在可视角度上无法维持广色域,也让量子点液晶电视备受诟病。直到纯色硬屏技术的出现,才打破了液晶领域很少有实质性突破性的局面。

纯色硬屏技术与量子点液晶技术都是广色域技术。与量子点着重强调色彩鲜艳程度的提升不同,纯色硬屏技术主要讲究的是对画面色彩的纯净度的改良,是一种画面色彩的“提纯”技术。纯色硬屏面板加入的是纳米材料,专门吸收背光源发出的杂光,以实现提升红绿蓝三原色光纯度的目的,从而使更多的丰富色彩得到更准确、更真实的呈现。

作为目前最新的色彩改良方案,纯色硬屏技术已经被称为是色彩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甚至有人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词高度赞扬纯色硬屏技术。专业权威机构中国电子商会给优秀的纯色硬屏技术颁发了认证证书,认为“纯色硬屏技术是色域和色域维持率俱优的技术,其色域广技术不含有害物质。纯色硬屏吸收背光源杂光,让色彩更纯。”此外,泰瑞特副总经理吴昕也表示,纯色硬屏技术有望超越量子点技术,实现未来显示技术领域的新跨越、新视界、新竞界。

abdc41b347ec62900a544d87ce90aaee

采用纯色硬屏技术的电视屏幕结构

今年,以液晶色彩改良为主战场的量子点液晶技术和纯色硬屏技术之争必会十分激烈。而色域和色域维持率俱优的纯色硬屏技术显然更胜一筹,克服了量子点液晶电视只要超过了一定观看角度色域便会大幅度下降的弊端,是更适合在普通家庭以及办公室环境中观看的电视。此外,在徐海松教授进行的主观测试中,纯色硬屏电视的色彩保持度也完胜量子点液晶电视,纯色硬屏电视的图像峰值亮度、黑色暗度、对比度、鲜艳度、真实度、细节还原、总体喜好性等7大核心属性,均高于量子点液晶电视。这也表明,对于消费者而言,纯色硬屏电视才是观看起来效果更好、更受欢迎的广色域电视。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量子点液晶

责任编辑:刘楠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